#打春#“打春”应该如何“打”
近日#打春#“打春”应该如何“打”消息关注度非常高,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消息,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深入了解!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,通常始于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之间,今年始于2月3日。立春的“立”代表开始,“春”的甲骨文描绘草木破土而出,象征着生机与希望。立春预示着万物苏醒、草木萌发,标志着春天的到来。
古代有“花信风”的说法,意即带有开花信息的风候,是一种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历。迎春花开在立春第一候,它在中国有上千年的栽培史。迎春花每朵有六个花瓣,而连翘则为四个花瓣,二者容易混淆。樱桃花开在立春第二候,樱桃树在早春时节绽放如雪般的白色花朵。望春花(玉兰)则在立春第三候开放,玉兰花大味香,被一些城市选为市花,例如白玉兰就是上海市的市花。
在很多地方,立春俗称“打春”。那么,用“打”搭配“春”字又当何讲呢?这个“春”又该怎样打?
翻书寻源,这个“打”字的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仪式感。“打春”源自打春牛这一传统习俗。传说中,东夷族在首领少暤的带领下迁居黄河下游,从游牧改为耕作。他的儿子句芒负责管理农事。句芒通过烧草灰确认春天来临并准备播种时,犁田的老牛却仍在冬眠。有人建议抽打老牛使其醒来,但句芒认为牛是帮手不能虐待。于是他让人捏成泥牛,挥鞭抽打,鞭声惊醒了老牛,使它跟随人下田干活。后来,句芒被尊为掌管草木生长和督作农耕的神祇,看灰立春、鞭挞土牛的做法也逐渐积淀成人们判断时令及时耕作的习俗。
周代时,立春之日会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,人们沿袭句芒的办法,制作真牛大小的泥牛,鞭之以督促春耕。到了汉代,鞭打春牛迎春已经相当流行,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记载:“施土牛耕人于门外,以示兆民。”唐宋时期,鞭春牛的仪式在全国上下同时进行,更为盛行。春牛被打碎后,人们争抢落下的土块带回家,或放于田中或置于牲圈,讨个吉利。
清朝时,出现了竹木骨架的纸牛,牛肚里放入五谷或小牛犊。此外,人们还会制作“芒神”牧童,增加“打春”的欢乐气氛。立春之日打春牛一脉相承,但制作春牛的时间和形象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。例如,牛身涂以代表五方之色的五彩;牛高四尺,象征春夏秋冬四季;牛长八尺,寓意八个节气;牛尾一尺二寸,代表十二个月份等。
近年来,一些地区的立春民俗活动中,人们又扬起了象征“国泰民安”“风调雨顺”“五谷丰登”的“鞭子”。在春天降临的时刻,“打春”打出的是欢腾与喜悦,吉祥与祝福。立春之日打春牛,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#打春#“打春”应该如何“打”全部信息,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后续或相关内容,请关注软件站,持续更新给大家带来最新消息!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可联系删除。(联系邮箱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