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二十万B站网友,正在围观溥仪跳社会摇
中国人群之大,总有与那几位风云人物气质或长相相仿的存在。于是,他们的视频被发现、被挖掘、被进行娱乐化的解读。
四月,清朝的末代皇帝、新中国的政协委员、时代变迁风口浪尖上的见证者——溥仪,在互联网上“复活了”
如果末代皇帝来到21世纪的街头,他将会作何反应?姜阿四的视频大概就是这般的主题。在视频的前半段,他常常背着手或是推着老旧的自行车,乱入到现代都市的每一个街头当中,显得那般格格不入。
自行车常常构成了视频前半段的灵魂。这个曾经是溥仪心头好的东西,如今早就变得过时,视频中的他总会骑着、推着、抱着那心爱的二八大杠,然后被阻拦、被放下、被骑走(或是抢走)。
就像是电影《末代皇帝》中推开紫禁城门、却发现门外已是日月换新天一般,姜阿四的视频常常传达出这种错位的荒诞。他的团队太知道该如何把控镜头语言,电影质感的调色、无法进入的古老建筑、或悠闲或忙碌的人群以及不属于这里的自己……每一幕都散发着精心构筑的对立感。
没有脚步的变换、也没有专业的舞蹈训练,全靠上半身滑稽的蠕动,就像是本山宇宙中那个见谁都浑身发抖的吴老二,也像是刚刚学会社会摇试图来上那么一段的小年轻。
可他就是那么跳了。在人群中、在大街上、在破旧的房屋前、在现代灯光的倒影下、在已经存在了千百年的建筑里。
而这一切的一切,都在姜阿四的御用BGM、被戏称为“溥仪小曲”的《AS it was》的加持下注入了灵魂。
他的视频总是会截取歌曲的最后30秒——这段也分成了鲜明的前后两段:前半部分以机械而紧促的鼓点与有些模糊不清的男声低语,传达出“日复一日”的机械与压抑,一点一点的达成情绪的累积正在围观溥仪跳社会摇。
但没过多久,突如其来的电吉他就会迅速将你拉进另一个氛围,一句solo之后倏然的停顿诉说着何为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——随后,电吉他、钢琴、人声、底鼓纷纷加入,共同组成一场盛大的合奏。电吉他的嗡鸣给人以“释放”的迷幻感,充当副旋律的向下五度和弦在悲伤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,而最后“as it was”的回声则让一切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。它们让原本“土嗨”的舞步不再土嗨,转而变成了一种蕴含“解放”与“释然”的身体舒展。
末代皇帝与现代社会摇的反差;文艺剪辑构图的与土嗨舞步的冲突……和画面中时不时闪回着交错的画面一起,共同铸就了这种错位。后现代的荒诞和既有历史厚重的冲突,都浓缩在了这短短三十秒的短视频当中。
如果他的视频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解读的抽象艺术作品,那么其下方的评论区生态,无疑是对视频最好的补充。
与B站视频评论普遍的不同,这里没有不分场合的抖机灵与刷烂梗、没有乱七八糟的节奏与站队。观众们只会截取下其中的一帧帧画面,对其镜头语言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解读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下方的评论区算是另一种意义上更具高级感的“网抑云”。当你点开他的视频后,就会立刻被带入那股迷乱的氛围当中,然后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,并在其中写下什么东西。
溥仪本人曾经写过《我的前半生》,讲述他自己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改造的过程。所以,姜阿四的视频,也被人们戏称为《我的后半生》一百二十万B站网友,。
一百二十万观众、三十个视频、两个月。他就这么书写着自己的“后半生”,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。